但是说实在的,如果朱肃真的又发明出了大棚技术,那他立下的功劳可就太多了。
还有这之后,如果徐达带着军队凯旋,这泡面也是朱肃的一大功劳。
到时候这么多功劳叠加在一起,朱肃本来就被自己立为了异姓王。
他到时候该如何给朱肃奖励?
朱元璋第一次感觉到封无可封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。
但偏偏面前的人是他的亲儿子,让他提不出来任何的忌惮之心。
更没有那所谓的功高盖主。
如果给朱肃太大权力和殊荣的话,只怕会升起萧墙祸起的事端。
这样的结果不是朱元璋想要的。
更何况现在朱肃还是一个乳臭未干,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轻人。
外面的诱惑那么多,他很容易被人蒙蔽。
手足相残这样的事情,朱元璋根本就不敢想。
更何况,朱肃和朱标是他最疼爱的两个儿子。
看着朱元璋头疼的样子,朱肃显然也想到了什么。
他又不是傻子。
怎么可能不知道朱元璋所忧虑的地方在哪里。
实权是要不了了。
但是讨要一些无足轻重的东西,还是可以的。
朱肃露出了一个狡黠的笑容。
“那到时候如果我制作出来了大棚技术。”
“陛下,你就赏赐我千亩田地吧。”
知道朱肃会狮子大开口,但是没想到这臭小子居然会如此的过分。
1000亩田地,那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?
这小子心里面是没点逼数吗?
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就臭骂了朱肃一顿。
当然了,朱肃也不是真的想要1000亩田地。
只不过要想在谈判之中得到更大的利益。
肯定要先把天窗开了。
“那300亩总不过分吧?”
朱肃又说出了一个适中的数字。
果不其然,当朱肃提出300亩地的赏赐的时候,朱元璋沉吟了片刻,就答应了朱肃的要求。
300亩的田地并不算多。
大明开国初期,因为朝廷实在是太穷了,但是又要赏赐那些南征北战的有功之臣。
朱元璋没有钱来赏赐将士们,就只能用田地来代替金银。
这才导致了明末初期那十分严重的土地兼并的问题。
而朱标在一旁不由得有些好奇。
他知道这五弟是一个非常爱财的人。
他拿着田地去有什么用?
而且再说了,虽然朱肃已经贵为异姓王,但是他仍然也是江宁县的县令。
县令可是一方百姓的父母命官。
甚至说一句不过分的话,县令就是相当于半个土皇帝。
他自己在江宁县,想要多少的就有多少的,干嘛还需要赏赐呢?
朱标原本只是打算将这个疑惑埋在心里,回去询问朱元璋。
但是他左思右想都不觉得朱肃是一个压榨佃户、农民之人。
至今为止,朱肃展现出来的天资还是很让朱标赏识的。
所以在朱标的潜意识里面,他觉得朱肃做出来的一切都是有深意的。
虽然朱肃是想要土地,但背后的想法绝不只是想要土地那么简单。
朱标一边迪化朱肃,却正好将朱肃的想法迪化了个通透。
这么想着,朱标也问出了声。
“五弟为什么想要300亩田地?你拿去是想做什么的?”
听见朱标这样问出了声。
朱元璋的脸上也挂了一抹好奇。
“你这小子平日不是最贪财了吗?”
朱肃嘿嘿一笑,看着两人满脸的探究,他也懒得隐藏,直接开口说道。
“这土地可比财宝要重要得多了。”
“要是让我利用土地,肯定能让我赚得盆满钵满。”
“就比如说我当县令的时候建办了很多青楼……”
朱肃正得意扬扬地说着,忽然感觉到朱元璋那好像是要把他活活生吞的凶残模样。
他打了个哈哈,转移话题。
“刚才不是谈到王朝的更迭,跟天气气候有关吗?跟这土地也有很大的关系。”
果不其然,等朱肃这样说了之后,朱元璋和朱元璋的注意力顿时就转移到了所谓的王朝更迭身上。
方才朱肃说的那些让他们耳目一新,对于王朝覆灭的原因,心里面也更加的深刻。
特别是朱标,从小就被作为继承人来培养他学习到的知识,乃是集百家之长,平日里更是会读书去探究王朝为什么覆灭的原因。
往日老师们总是会给他说,要么是因为宦官干政,要么是因为君王昏庸,还是第一次有人告诉他,王朝覆灭是有天气气候的原因。
所以。
此时的朱标屏气凝神,想要一探究竟。
至于朱元璋登基之后,更是勤奋读书,想要做一个圣明的君王。
没想到两人好像还挺好学的……
朱肃清了清嗓子。
他感觉这几天跟朱元璋解释这一大堆的科学知识,以及各种理论,嗓子都要干冒烟了。
下次要是让他再说,他必须要收费才行。
“你们想想王朝末年,其实大部分都是因为百姓们吃不饱饭,要领兵起义造反对不对?”
朱元璋点了点头,他是深有感触。
“但是这跟你说的土地又有什么关系?”
朱肃没好气的说道:
“你着什么急啊,我现在不是要开始说吗?”
“那么,百姓之所以会吃不起饭,无非就是因为收成不好,还有就是士绅压榨百姓。”
“他们将百姓的土地收购过来,然后用极低的价格让百姓们劳作。”
“大部分的土地都掌控在那些地主官员读书人的手中。”
“而且朝廷有规矩,有官绅的人都可以不用纳税,所以一大家子的人都会将土地挂在一个有功名之人的身上。”
“有时候收成本来就低。”
“百姓们不仅要交各种税务。”
“而且还要将自己辛苦一年到头的成果分给那些士绅一半。”
“一家几口人可都指望着那几亩地的收成呢,可是一年到头了,也没有剩下什么。”
“这样的情况让百姓们怎么活?”
朱肃的话,瞬间让朱元璋醍醐灌顶。
脑海之中,瞬间就想起了小时候伏尸千里的惨状。
老百姓们怨声载道。
如果不是因为大家实在吃不起饭了,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,又有谁会去造反?
原来这里面还有土地太少了的原因。